学院概况

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

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简称泽东青干校)是一所以拓宽学术视野、夯实专业技能、提升执政能力、培育家国情怀为主要目标的党员干部非学历专职培训机构,隶属延安大学,正处级建制。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唯一一所以党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名字命名的学校,在八十多年苦难辉煌的发展历程中,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始终秉承积极回应时代主题、勇挑国家民族大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培育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培养了一批批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吸引并培训热血青年参加革命,1937年10月,西北青年救国会领导人冯文彬等在陕西三原县斗口镇创办 “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对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青年讲授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及抗日救亡必备的军事知识。1938年1月,青训班迁至陕西云阳县的安吴堡,史称“安吴青训班”。安吴堡青训班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朱德,主任冯文彬,副主任胡乔木,教务处长刘瑞龙,后升任副主任,生活指导处长张琴秋,总务处长葛瑞蓂(后为石济时),秘书处长郭士光。安吴堡青训班的教育目标为“在最短时间,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战时军事政治知识开展抗敌救亡工作”,“遵照抗战建国纲领,训练青年工作干部,服务战区、军队、农村,开展青年运动,组织动员青年参加抗战,达到统一青运、完成中华民族彻底解放。” 安吴堡青训班从1937年10月起到1940年1月止,共办班14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一是为中国革命吸收培养了一万二千多名青年干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二是用事实树立了国防教育的模范,自身成为当时青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典范;三是影响并带动了一个时期青年运动积极参加革命的风气。

1940年1月,由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安吴青训班回迁延安,1940年5月3日在延安大砭沟成立并举行了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发、王明、吴玉章等领导人出席庆典并讲话。青训班校友、延安各机关代表、全体学生等千余人参加了开学庆典。冯文彬在开学典礼上关于创办缘由、办学特点、办学现状、培养计划、教育目标等方面做了详细具体的阐述:“该校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之学校,毛泽东同志是中国人民最敬爱的领袖,他的名字是中国人民解放的旗帜,把毛泽东的名字作为校名,即是要全体学生来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知识、学识、革命方法、伟大精神”。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陈云兼任校长,冯文彬(主持日常工作)任副校长,刘光任教务处长,丁浩川任教务处副处长,黄华任生活指导处长,史洛文任生活指导处副处长。因抗战需要,其他解放区也纷纷成立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分校,如绥德分校、山东分校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的课程分为政治课、业务课、文化课和军事课四类。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办学特色十分鲜明:一是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青年运动工作干部的高等干部学校,专门培养青年运动的干部,培养“有青运技能与特长”的干部,开创了党办专门学校培养青年运动工作干部的先河;二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以党的领袖毛泽东的名字命名的学校;三是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作为一所专门培养青年运动工作干部的学校,体现出了鲜明的青年特点,这就是发扬自由民主作风,学习、生活、管理、组织和课外活动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校帮助准备学习环境和组织教育计划。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延安成为红色旅游的首选地,延安大学成为全国高校关于延安时期历史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传播中心,为来自全国几十万党员干部、高校师生做了关于延安十三年历史、延安精神的培训。2007年7月,为适应大规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延安大学党委决定:全面整合中省市依托延安大学建立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育部暨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等几十个教育基地,恢复重建并重新命名为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以此开展党员干部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历经四年建设,2011年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正式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及非学历专业技能培训。2025年3月,延安大学党委决定恢复校名为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简称泽东青干校)。

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现已成为延安十三年历史、陕北文化、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数字化赋能等方面的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与培训中心。 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培训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学术底蕴深厚,科研成果丰硕,培训团队强劲,基本设施齐全。学校设有16个二级学院,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省级优势和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一流培育学科,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60个本科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7个院士工作站,4个社科名家工作室;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培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5个特色学科群,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4个学科进入软科、校友会排名前40%—50%。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入选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了跨档升级,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组织实施“科研创新能力跃升工程”“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平台数量大幅增长,“裂缝性油藏水窜水淹自适应深部整体调控技术”“食药用菌栽培与加工技术”等一批重点成果实现转化,打造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延安精神研究中心、陕西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多项成果入选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案例,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组织实施“一流师资引育计划”“延安精神熔铸师魂实施方案”,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博士教师占比大幅提升,获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省市人才项目获得者112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获批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基地1个、师德建设示范团队3支,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12项

二是建成了全国高校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关于延安十三年历史的资料中心。历经延大几代人不断地搜集、整理、购买、完善,现有中共党史特色资料室1000多平方米,拥有图书资料10万余册,馆藏延安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解放日报》、《新中华报》、《解放》、《妇女》、《延安文艺》等多种珍稀刊物原件及影印件。建有红色资料数据库1个,将延安时期珍稀刊物及资料全部数字化,每年吸引了千余名全国各大高校的教授、博士、硕士来我校查阅资料。延安大学泽东青干校充分挖掘并利用延安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历史使命,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为办学理念,以“服务大局、按需施教,以德为先、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激情教学、访谈教学、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精心打造师资队伍,全面开发课程体系,尽力满足培训需求,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学员在学习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中培育情感,在共鸣中弘扬精神,在理性思考中传承红色基因,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新高地,竭力构建党性修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加油站”“补钙所”,奋力培养信念坚定、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精通业务、能力卓然的党员干部及专业人才。

三是延安大学开展干部培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经验最为丰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高校师生作延安十三年历史、延安精神等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都在百场以上。恢复重建至今,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党员干部开展培训教育30余万人。中央各部委、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相继在延安大学设立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协作关系85家。

学院现拥有一支以“五度”(政治高度、学术深度、知识宽度、历史厚度、情感温度)为要求的专业授课团队,坚持干部培训课堂的政治性、学术性、艺术性、实效性、针对性,全力打造了一支尽职守责、踏实肯干、严肃认真、周到细致、“天天有精神,时时在状态,处处展风采”的教学助理团队,全力做好培训过程每个环节的服务,赢得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版权所有 教育部延安大学基地   联系电话:0911-2331633   0911-2331648   0911-2331615   邮编:716000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圣地路580号